最近一段时间股市非常火爆,相信不少小伙伴都赚了钱。
投基君的收益也从两周前的4%,增长到了上周末的15.7%,尤其是之前已经潜伏,但一直趴着不怎么动的大盘蓝筹指数基金最近收益贡献明显。
有一句话叫天道酬勤,但在股市里,换成股道酬忍可能更加合适。
按照合理的逻辑买好标的,即使迟迟不涨,但金子总会发光。最近一周多的行情就是最好的诠释。
经过市场这么一涨,现在可以放心加仓的好标的就更少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债券。因为利率上行,债券5月以来跌了不少,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升至3.08%,开始具备一些吸引力。
投基君最近两天加仓了一些长期限的债券基金,如果利率进一步上升,投基君会继续增加配置。小伙伴们也可以关注债券的中长期机会。
这周我们来分享一个重要的话题。
年初以来,除了疫情恐怕就属中美贸易摩擦被投资者提到的频率最高。
投基君认为,只要中国不再步明清的后尘自我隔绝,贸易摩擦并不能阻挡中国日渐强大的脚步。
相反,另外一个更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对中国发展的负面影响却要深远的多,这就是人口问题。

1.人口现状对理论的颠覆
200多年前,英国人口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了马尔萨斯人口论。核心内容是,人口可以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粮食却只能按照算术级数增长。
过快的人口增长会带来粮食危机,引发饥饿、疾病和战争。所以结论是要控制人口规模。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显然忽视了技术进步对粮食产量的巨大促进作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水稻在春秋战国时期亩产只有几十公斤,唐朝超过百公斤,明清是几百公斤。
1958年,我国水稻亩产最高400公斤。现在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已经创造出1200公斤的记录。过去60年,年均亩产增速达到1.85%,高于人口增速1.35%。

所以,粮食并不会成为拦阻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吊诡的是,没有了自然资源的限制,人们的生育欲望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2.低生育危机
生育率是指每个女性所生孩子的数量。
为了维持一国人口数量的稳定,通常生育率需要达到2.1,也就是每个妈妈生2.1个孩子(高于2是因为要考虑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夭折的情况)。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与生育率呈现明显负相关:收入越高,生育率越低。
当人均收入达到4000美元时,生育率会下降到2.1。当人均收入达到1万美元时,生育率会进一步下降到1.5。
1.5的生育率意味着每一代人口会减少25%,即(1.5-2)/2-1=-25%。

与马尔萨斯的预测完全相反:限制人口的并非是物质短缺,而是富裕。
工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增长特征呈现出高生育率、高婴儿死亡率和人口缓慢增长三大特点。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从电视或者书籍中看到,一个妈妈生好几个孩子。部分是出于宗教和文化背景原因,另外就是只有多生才能保障最后有健康成长到成年的。
在工业革命后,这种多生的保障措施逐渐变得不那么必要。
医疗技术手段尤其是免疫技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婴儿死亡率。全球婴儿死亡率从1960年的12%降到了当前的不到3%。

第二个原因是古代人生育儿女往往抱有养儿防老的纯朴观念。现在随着人口的迁移、社保体系的完善,孩子成人后常常不在身边,但老人依然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父母对儿女的依赖度明显下降。
第三特殊文化的影响。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民族,包括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都高度重视。在质量重于数量的指导思想之下,家庭更偏向于少而精的生育策略。
在全球范围内,伊斯兰妇女比平均水平多生0.5个孩子,而东亚妇女则比平均水平少生0.5个孩子。
最后,也可能是最大的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就是妇女参加工作的比率相对工业革命前有了大幅的提升。
由于妈妈需要拿出时间工作,自然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家庭。少生成了一个可以接受的妥协方案。
90年代,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超过72%,目前约在60%左右,但仍远远高于其他主要国家。

3.低生育对经济的致命打击
我们以一个活生生的友邦国家日本为例来分析一下。
一些人认为,最近几十年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是因为85年广场协议和90年房地产股市泡沫所导致。
但问题是,日本花了20年的时间仍然没有完全走出衰退的泥潭,反倒是被中国这个曾经的小弟所超越。
日本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金融危机”四个字所能解释的范畴。
在前文各国生育率曲线图中可以看到,日本在各主要国家中始终维持着较低水平,目前在1.4。
韩国更是降到了恐怖的0.9,不过幸运的是韩国的老龄化问题没有日本那么严重,老龄化率目前在15%低于日本的27%。

从2010年起,日本总人口出现负增长。这只是开始,未来下降趋势会更加明显。

低生育率、老龄化问题加重、人口减少对一国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噩梦。
日本人的创业倾向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低。美国18~64岁成年人中,创业人口比重达到近5%,日本只有2%。
也许很多人不认同日本在创新方面的劣势,会举例说日本在研发方面有多大的投入,获得了多少的专利。
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就会发现这些发明创造绝大部分是微创新,而非颠覆性的革命。
在日本人尚且年轻的二十世纪80年代前,具有理想和闯劲的企业家们先后创立了索尼、丰田这样的企业,革命性地推出了随身听,数码相机,游戏机控制台等风靡全球的产品。
但之后这种颠覆性的创新能力在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渐渐地局部微创新所取代。
日本排名前10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在80年代之前成立的,而美国排名前10的高科技公司有5家是在1985年以后才成立。
既然创新力与人口结构有高度的相关性,那么低生育率带来的老龄化具体是如何抑制了日本的创新能力呢?
在投基君之前所写的文章中提到过,日本的企业一直受二战期间的战时文化影响,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整体的服从,强调员工的忠诚度。
企业内部,高年龄层的员工占比持续上升,年轻员工占比不断下降。到2015年,日本45岁以上劳动力占比突破26%,超过45岁以下的25.5%。员工新陈代谢放慢,直接压缩了年轻员工的成长空间。

在制定政策上,论资排辈成为普遍的企业文化。年老的管理层更加保守,导致企业创新力不足。
比如日本制造业七八十年代曾经享誉全球,无限风光。到90年代,企业资源计划(ERP)公司在欧美等地区兴起,但却没有出现一家具有竞争力的日本ERP公司。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制造业的高管年龄普遍偏大,对IT的心态不够开放。
老龄的人口结构限制了创新思维,日本经济活力出现下降,经济增速下滑。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抑制创新。
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更没有人敢去创业,一旦失败很难重新就业。
此外,创业也与人的生理年龄有关。30岁左右是一个人最具创造力的人生阶段,过了35岁就需要担负更多的家庭责任,40岁以后创业的意愿会大大下降。
但日企管理层趋老的年龄结构和较低流动性,很难给30岁之前的年轻员工足够历练的机会,让他们为接下来的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既然日本面临这样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的问题,却为何不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扭转乾坤呢?
答案也很简单:老年人对谁上台执政发挥的影响力要高于年轻人。日本在60岁到70岁之间参加投票的比例超过75%,而20~30岁仅为35%。
屁股决定脑袋,想要执政的政府不可能革老年人的命。
4.人口聚集的规模优势
在以往的认知中,很多人忽略了人口聚集带来的1+1>2的规模优势。大城市是人口规模优势的典型表现。
相比中小城市,大城市具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在这里汇集。
由于各类资源高度集中,企业能够实现高效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通过分工协作的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提升利润。
大城市也更容易吸引高端人才,活跃的思想在这里碰撞,擦出创新的火花,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举一个例子。在19世纪中期,英国和德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大国,美国刚刚结束内战,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
之后美国开始吸收欧洲的先进技术,并引进大量移民。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口从3000万增加到1.1亿,增长了近300%。同期的英国和德国人口增幅都不到100%。
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市场,包括电在内的很多欧洲基础研究成果,在爱迪生等人手里被转化为商业应用,在美国开花结果,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口聚集的效应在互联网时代更加明显。我们会发现大的互联网创新企业,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腾讯等,几乎全部诞生在具有人口规模优势的国家。
互联网企业具有显著的用户规模特点。同样一款APP,在人口较大的国家,不高的渗透率也能支撑其运转。
5.被低估的城市承载量
马尔萨斯时代,人们担忧的是人口增长会引发资源短缺,现在担忧的则是城市拥挤的问题。
全球最大的城市东京(都市圈),承载了370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1/3。
但在全球最拥堵城市的前30名榜单上,不见东京的身影。前5包括伊斯坦布尔、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莫斯科、萨尔瓦多。

东京能做到这一点,其出色的公共交通体系功不可没。从卫星城横滨到东京市中心约30公里,通过一条高速铁路不到20分钟就可以到达。
所以城市的承载量关键不在于人口的多少,而在于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尤其是交通便捷度。
东京都市圈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北京1.6万平方公里,上海6000万平方公里。
东京承载了全国1/3人口,通过合理的交通设计,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城市能够容纳5000万以上人口。
那时,整个城市的规模效应将得到离进一步提升。
6.中国经济的拦路虎
不喜欢日本的人估计看到大和民族的衰落,心中免不了暗爽,但实际上我们的情况也不乐观。
中国生育率不到1.7,相比日本的1.4半斤八两。
现在年轻一代的婚姻观也变得越来越开放。
2015年全国30 ~34岁女性不结婚的比例为6%,比1990年提高了10倍。
不婚族在85前的群体中占比不到10%,在85后和95后中占比分别达到13%和18%。
我国结婚率也开始下滑,从2013年的高点10%下降到约7%。这背后有晚婚的因素,晚婚由于结婚时年龄偏大,又会加剧少胎的现象。

从直观上来讲,这是一种怎样感受呢?
如果你发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二胎,总体生育率仍然在2.1以下,不能保持人口稳定。
当有1/3的家庭是独生子,1/3的家庭是二胎,1/3的家庭是三胎,这样才能将生育率保持在2。
现实是仅有部分家庭是二胎,三胎更是风毛菱角,尤其是在大城市。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我国各年龄层的分布与90年的日本如出一辙。


90年是日本经济的顶峰,无论是股市还是房地产,所创的高位直到30年后的今天都还没有翻跃。
中国未来有没有可能避免步日本的后尘?
我们比当年的日本有两大优势:第一金融形势远好于当年泡沫中的日本;第二人口规模较大,仍然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但未来人口趋势,在生育率未能得到有效提升的情况下不容乐观。
来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体验一下。
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到达顶峰14.6亿,之后拐头向下,2050年减少到14亿。
前面都是小儿科,再之后才是大戏,人口将迎来可怕的加速衰减期:2100年中国人口预计6亿,2150年3亿,2200年仅余1亿!

7.人口问题并非无药可救
低生育率、老龄化加重、人口下降这些威胁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问题并非无药可救。
第一,可以是通过移民的方式进行缓解。我们前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德国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其每年移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10年前的0.2%,提升到3.2%,德国有25%的居民具有移民背景。
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友好的大学申请条件,是吸引高素质移民的关键。

(*单位是‰)
第二,通过增加养育补贴来提高生育率。
低生育率国家在鼓励生育方面的支出占GDP不到2%,高生育率国家可达到3%~4%。
在中高收入国家中,养老支出约占GDP的15%,养老支出本质是年轻一代补贴年老一代。
政府的教育支出约占GDP的5%,这对下一代的补贴。
15%与5%中间有10%的差距,所以将政府在鼓励生育方面的支出提升到10%才能形成公平的均衡,对提升生育率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8.总结
好的,今天投基君分享了人口如何对创新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日本就是一个受人口问题困扰的典型案例。
如何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这是一个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现实问题。
更加宽松的移民政策和更加有力的养育补贴,是解决人口危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