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开盘竞价大涨245.96%,在开盘之后五分钟之内,公司成交金额已经有144亿元,半小时吸金超262亿。截至今日午间收盘,公司股价收报87.98元/股,涨幅缩窄至220.39%,换手率42.12%,成交总额为383.17亿元,总市值达6279亿元。

据悉,目前半导体及元件板块日成交金额约为1100亿元,而中芯国际仅半日便成交了近400亿元,吸金能力可谓显著。
不论首日股价走势如何,中芯国际历时一个多月且备受瞩目的回A之旅终于顺利“着陆”。
在中国半导体业发展史上,2000年成立的中芯国际是最为特别的一家。

当时,中国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已经遭到了两次冲击,政府分别主导了“908”、“909”两项工程来突破半导体生产的瓶颈,但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均以失败告终。
张汝京创办的中芯国际,得益于各路资本的支持,迅速成为长三角地区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一度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企业。
中芯在2014年成功实现28纳米量产。虽然与业内尖端水平仍有两代技术差距,但这一突破也帮助中芯拿到第一笔手机芯片订单——来自高通的骁龙410。

此后,中芯国际更成为华为最可靠的友军,华为手机芯片订单渐渐开始向中芯国际倾斜。
今年年初,原本在台积电手中的14纳米麒麟710A订单也转至中芯。
据外媒报道,2019年底,海思就开始指示部分工程师为中芯国际设计芯片,并逐步将芯片的生产工作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研发资源也开始向中芯倾斜。
对此,《国际金融报》IPO日报记者杨紫薇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
问题的焦点在于,中芯国际的暴涨,是否会引发国内半导体上市热?

资料显示,目前除了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外,还有数十家企业已经在科创板上市,且还有一部分已递交了上市申请,半导体行业迎来了上市热。
之前上市的比较少,而且大多是在美股和港股上市,而现在越来越多半导体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
就其所以,还在于中美芯片之争。
中美关于芯片问题特别是围绕5G,已经有过若干轮交锋,而由于半导体特别是芯片领域上的落后,让该领域的一个细微突破,都极容易受到资本市场以及社会舆论的关注。

过去在美股和港股上市,是走的高科技企业的IPO常规路线。
在当下这种外部氛围下,选择在国内上市:
一方面可以降低各种来自国际政治的不确定影响。
二来国人的“热情”也可以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本“弹药”,为其更好的驱动研发和技术升级,创造条件。

但不得不说,许多半导体企业都还停留在蹭热点阶段,其技术或者没有商用,或者还较落后,又或者尽管看似领先,但却混淆概念,和解除当下的“芯片锁喉”并无太多助益。
因此,半导体行业的虚火,也会为IPO之路埋雷。